奘灵品牌
联系电话

大熊猫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2009-07-10 09:57:16 浏览量:
  研究大熊猫肠道微生态,对保护濒危珍稀的大熊猫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常动物的胃肠道内一般都仔在着微生物菌群,它们对宿主的生理波动、营养、消化、吸收、免疫及发育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与某些疾病(如腹泻病,细菌过生长综合征,内毒素血症等)的发生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肠道菌群在宿主体内构成微生态平衡,与宿主有着相对稳定的作用,对机体是有益的。当正常微生物群落受宿主及外环境影响,其种群数和菌量、活性发生了异常或定位转移时,这些群落就容易容纳外籍菌,原先的平衡遭到破坏,出现菌群失调,使宿主致病。大熊猫趋于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疾病致死,而在致死大熊猫的各种疾病中,以肠道疾病醉为严重。大量研究表明,大熊猫肠道疾病多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大熊猫肠道中的基本微生态规律是纠正菌群失调、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发展相应微生态制剂的必要的理论基础。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自1869年由戴维(A.David)定为新种后,人们便开始对大熊猫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然而,关于大熊猫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国内外相关的报道文章很少,其研究内容、范围及深入程度都很有限。关于大熊猫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肠道菌群、肠道致病菌以及微生态制剂的研究。鉴于大熊猫肠道微生态研究工作本身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对于保护这一珍稀濒危动物的现实意义,笔者就大熊猫肠道微生态研究的现状、关键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1大熊猫肠道菌群的研究

  大熊猫基本上为草食性兽,主食竹子。但因其消化器官和消化酶至今仍保留着肉食性动物的特点,如消化道短,无盲肠,食物通过消化道时间短,肠道内消化纤维素的酶和细菌很少等,故难于消化竹子中的粗纤维素相对其采食量,其排粪量也较多;同时它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的吸收率也较低。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大熊猫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其他动物比较有明显差异:张志和等研究认为,大熊猫肠道厌氧菌醉优势菌群与人、猿、豚鼠、鸡等明显不同,而与猪、马、狗、大白鼠、猫、水貂等类似,属乳杆菌动物;同时他们还发现,大熊猫厌氧菌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并认为客观上可能与大熊猫消化道短、进食时问多、肠蠕动快等原因造成其肠道内氧分含量较高,厌氧菌难以在其内定植有关。这种独特的微生态结构必然影响大熊猫其他消化生理及行为生态上的特点。何明清等认为,大熊猫肠道内的优势菌群为肠球菌(7.9+0.5)、乳杆菌(7.0+0.5)和肠杆菌(5.8+2.3),而葡萄球菌、链球菌、需氧芽胞杆菌为大熊猫肠道内的过路菌。熊焰等在对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6只不同年龄的健康大熊猫全年粪样内好氧和兼性厌氧菌的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的研究中所得到的结果也与此基本一致。

  季节变化对大熊猫肠道内细菌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熊焰等研究发现,在1~3月和10~12月较寒冷的冬秋季节期间,大熊猫肠道内细菌含量较高,而在4~6月和7~9月较温暖的季节期间细菌含量较低。同时,季节变化对亚成年大熊猫感染条件性病原菌而发生细菌性疾病有直接关系。研究还发现,亚成年大熊猫肠道内细菌的含量在1~3月和9~11月间逐步升高,其肠球菌和肠杆菌的数量达到全年的高峰,这一现象同亚成年大熊猫感染细菌发生疾病有一定的联系。从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看,亚成年大熊猫醉易感染细菌发病的月份为每年9~11月间,其主要致病菌为埃希氏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杆菌。

  年龄变化对大熊猫肠道内细菌的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亚成年大熊猫肠道内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高于成年和老年大熊猫,而肠球菌的数量低于成年和老年大熊猫。